十年迴響-人僕精神在傳承路上
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
十年迴響-人僕精神在傳承路上
中華民國激勵協進會
陳怡安教授生平事咯
生於1941年3月24日,卒於2014 年10月15日。
「一生以悲愍為核心,不間斷地傳習人文價值,即使在最後一口氣,仍關懷著點亮人性的光輝。」
這是教授在教導學生「自我實現的人生規畫」 課程時,為自己立下的墓誌銘,也正是他這一生的寫照。致力於人文關懷的傳播與教育,常對學生提到要壽終於講堂,並以朱熹臨終前二日仍戮力不停於教導學生集註《大學》,又以王永慶先生在生命最後一日仍孜孜不息於工作來勗勉學生。
教授係於10月2日到蘇州,13日在書桌前準備課業中昏迷,書桌上日知錄停筆於12日,這是教授數十年的踐行,也正是求仁得仁,生16 命的圓成。
教授常謂「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」。
七歲前在天津過著優渥、 天真無慮的童年,卻因戰亂隨母親返台,父親下落不明,最終在台灣中部的彰化八卦山過著清貧生活。
陳母為家計從事助產士工作,不分晝夜,隨傳隨到。教授事母至孝又勤快,家務瑣事樣樣精通。
即便如此,讀書、寫字仍是教授的最愛,除勤習毛筆字外,更為了念好英文,發憤每天背誦一頁梁實秋《英漢字典》,背下後即撕掉吞下,以此學習動能,故能從一個以培養技能、就業為考量的彰化高商,考上一流的東海大學外文系,又於金門服完預官役之後,獲得獎學金到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深造,修得哲學博士學位。
自我開拓博學多聞
教授從小即展現積極自我開拓的精神,化不可能為可能,在極度資源匱乏及人人不看好的情形下,以一個鄉下國小五年生,完成代表圉家遠赴日本,參加全世界童軍大會的心願。在他生命過程中,對他有重大啟發、扶持者,教授常在課程中多所提及,他特別感念媽媽的養育與身教,也感念兄姐在求學時諸多的關愛與扶持,這是他成長歷程中不可或缺的滋養。
貧困年代的生活考驗、後在東海大學親炙徐復觀等國學大師的風采、續以英國哲學教育薰陶及心理諮商的專業訓練,輔以其個人廣泛又深度的涉獵中外的宗教、歷史、哲學與文學領域,加上教授個人多元的生命歷練,除了博學多聞、更能學貫中西,融會古典之學於當今之用,誠屬不可多得。
教授在學成後,曾擔任美國敏尼格行為科學中心諮商督導,及美國國際訓練學院院長。 在一九八0 年代, 接受孫運璿院長之邀請返台,於台灣科技大學及輔仁大學任教。
他十分感念洪敏隆、簡靜惠夫婦及周音喜女士的相知與扶持,大力襄贊,啟動了他廣耕、深耕人文教育的動能,他在台灣開創以大型演講帶動起人文教育的風潮,並輔導培訓海峽兩岸、日本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加拿大等世界各國無數家華人公民營企業、非營利組織及宗教團體,塑造了團隊學習和人文導向的企業文化,將人文精神深植於組織體中,也深深啟迪、影響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景況。
所有發生都是好的
人生的歷練及從中外歷史的觀察與體認,孕育了他對生活與生命的心信念—「所有發生都是好的,並無不善」;這也成就了 他開拓「激勵生命方法」的系列課程。
「中華民圍激勵協進會」及「高雄市企業永續經營協會」的誕生,也是一群企業與社會人士上了教授的課程,有感於激勵、扶持、關懷的人文價值,極待發揚而自發性成立。
人間佛教讀書會與陳怡安博士在二 0 0 三年,經由洪建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簡靜惠老師引薦結緣,自此開啟陳博士雲遊台灣、馬來西亞、日本等佛光山道場傳授「意識會談法」、「領導力與溝通」、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」等課程,提點領導者的自覺、深度解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宗風,教授同時也是《人間福報》「百年筆陣」專欄作者,成為佛光山所尊重的「現代孔夫子」。
誠如奧地利心理學家法朗克所驗證的:人因有『意義』而活.無『意義』而亡。一個個我的生命·或一個團體的生命.會因自覺地要完成一件重要的『大事』而含辛茹苦.而忍辱負重.而『千萬人吾往矣!』而『不自由毋寧死!』
一陳怡安老師